4月2日是第七個“世界自閉症日”。近日,記者對這樣一個“星星的孩子”的求學過程進行了調查。11歲的自閉症兒童琦琦(化名)花110萬求醫無果,三次被趕出校園。父親劉宇很迷茫:“萬一我死了,我可以把所有的錢都留給願意收留琦琦的機構,只要他一輩子不受欺負,不餓肚子,我願意付出我的一切。”(4月3日東北網)
  他們生在地球,卻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在行為上無法控制自己,卻可能在某一個方面有著特殊的擅長;他們不能融入眼前這個觸手可及的世界,卻可以像《海洋天堂》里的大福一樣,在海洋里找到自己的天堂。他們也是星星,也能發光,要說他們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或許只在於,當命運抽出利劍的時候,他們沒有來得及躲避,或者挺身出來為我們抵擋。
  一個自閉症兒童,讓一個家庭從拿到“診斷書”的那一刻跌入“苦難”的籠統;一個自閉症孩子後面是一對夫妻,兩對夫妻,甚至一個家族的悲哀和不幸。而截止2012年,我國自閉症兒童約有124萬,這個沒有停止增長的數量里包含著多少家庭不能為人道的苦衷和辛酸。貧窮或富足的,尊貴或卑微的,城市的或山村的,不管這些家庭本身有著怎樣的區別,他們的心愿都是一樣:那就是能夠讓孩子得到來自身邊的愛與溫暖,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像正常孩子一樣走進課堂。
  對待自閉症兒童,歐美和我國港臺地區最近一二十年來,實施的是“融合教育”,把自閉症兒童和正常孩子安置在一起,為患兒創造人際交往環境,幫助他們增強溝通能力。“融合教育”為自閉症兒童提供了一個就學的機會,值得我們進一步推廣,但在推行”融合教育“的時候,還有相當的阻力需要解決,如何消除班上其他孩子家長對自閉症兒童的排斥便是其中之一。
  消除其他孩子家長的誤解和偏見,需要政府、學校、老師的努力。但是最為根本的還是個人觀念的轉變。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是建立在對孩子的愛上,這種愛的形成一方面與一個社會的文化和信仰有關,另一方面則在於個人的思想和認識。如果將每一個孩子都視為需要愛的生命,就會盡己之力為其提供一片成長的空間,就不會對不幸視若不見;如果明白教會孩子愛是在開發人性中的善良,就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學會怎樣躲避同一個屋檐下的伙伴,而是教會他們怎樣對同學出手相援;如果明白苦難降臨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幾率都是一樣,那麼就會教會孩子對自己的康健感恩,並將這種感恩用行動來體現。
  一個社會對待殘疾人的理解和接納,彰顯了這個社會的寬容和仁愛;一個國家對待個人苦難所持的態度會彰顯這個國家的理念和信仰;同樣一個民族,當他對待殘疾人的態度就像對待所有的生命一樣,那麼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就有理由加深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愛和依戀。也許自閉症孩子真是“星星的孩子”,他們不懂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當我們對這些孩子給予愛的時候,他們就能夠感覺到灑在身上的溫暖陽光,而我們也必將感動於自己內心的善良,並且有理由相信我們自己的孩子也會在這溫暖里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萬一我死了,我可以把所有的錢都留給願意收留琦琦的機構,只要他一輩子不受欺負,不餓肚子,我願意付出我的一切。”人生在世,每個個體都是孤獨的存在,有些錯誤,需要一個人承擔;但有些苦難,任憑個人怎樣掙扎,也是無功而返。創造奇跡的力量唯有寄托於愛,寄托於社會營造的關懷與溫暖。唯有愛,擁有著感動上帝的力量,它能夠讓荒漠中出現江河、讓冰封的孤島慢慢融化。
  文/田佳瑋  (原標題:當命運不再垂顧 讓我們用愛取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dpfcrbpodz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